旧社会,城里做官的很少到乡村去。不过,汶上县的县官却长到袁口来。原因有四:
1、 元口村当时是汶西重镇,经济、交通发达,更有官办的盐店。
2、 服务行业齐全,酒馆、餐馆、大烟馆不止一家。
3、 大运河穿村而过,来往船只无数,两岸垂柳白杨,风景宜人。
4、 吃活鲜的鱼、鳖、虾、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远非那时的汶上城能比。
县官进村,事先都有通知。头天晚上,保长就鸣锣串街叫喊:“各家各户听着,明天县官进村。官道上净街,不准走车过人”。保长边喊边给甲长送乡长开下来的条子,上写某甲出夫多少名应差。做饭、烧水、遛马.....出多少粮草、青菜、猪、羊、这是给马、步兵丁准备的。晚清县官虽说是七品官,出行的仪仗却十分隆重。前锋是马队,骑兵背刀执鞭,见不听净街的行人,就用马鞭子抽打。后卫是步兵。县官的轿在中间。后几名待从拿着县官的一些生活用品:脸盆、茶具、甚至有吸毒用的烟灯、烟枪。按照惯例,保长要出村三里外迎接。到轿前下跪,自报:“保长某某某迎接大老爷”。等县长在轿上发下“前头带路”的口令后,再回到马队前头带路才合规定。而骑兵常常搞恶作剧,故意马上加鞭,保长只好拼命地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