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2015年5月30日,由济宁市文广新局和梁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梁山县文广新局承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山武术》首届展演”活动在梁山县风景区一关广场隆重举行。
山东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蒋士秋,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孙爱民,梁山县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田卫东,县政协主席马传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宇帆,县人大副主任林宪良、县政府副县长孙颖、济宁市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局长、各乡镇(街、区)及县直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开幕式,并观看了《梁山武术》各大门派精彩展演。
参加本次展演的《梁山武术》门派有:少林拳、二门洪拳、佛汉拳、洪拳、黄氏二郎拳、太极拳、梅花拳、三晃膀大洪拳、迷踪拳、掌洪拳等十大门派代表队,300余名拳师、武术健儿、武术习练者展示了武术技能,彰显了梁山的武术实力。
本次展演活动聚集了众多梁山的武林高手,不仅有少林拳代表队表演的少林追风流星锤;洪拳龙虎派代表队表演的铁砂掌、旋风脚;掌洪拳代表队表演的狼牙棒、禅杖;黄氏二郎拳代表队表演的梢子对棍、五趟母子锤等,可谓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
梁山武术是指在八百里水泊梁山这一特定齐鲁文化和水浒文化环境中历史形成的,以忠、义、礼、信、仁信仰为基础,体现个性张扬的梁山好汉情怀与气派,并以好汉武功遗韵、梁山土著拳械与外来拳种三位一体、相互融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个传统文化形态。梁山武术具有完整的技术与理论体系,它以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而以忠、义、礼、信、仁信仰、江湖情结和游侠智慧为文化内涵。
梁山历来藏龙卧虎,绿林好汉出没,是举世闻名的武术之乡和中华武术四大发祥地之一。据史籍记载,梁山武术的源头最早始于隋末;元代,好汉们的武艺开始流入民间,与土著拳械交相生辉;绍兴元年,梁山六工山建福寺元通禅师聚僧徒研习武功;南宋建炎年间,梁山武士张荣聚众万余、渔舟300余只,在梁山起义,多次战败金兵;明代法兴寺主持西竺禅师率梁山僧众三千开赴浙东,配合戚继光顽斗倭寇;崇祯年间,武侠李青山聚众起义,连克数县;明末清初,梅花拳、佛汉拳等外地拳种相继传入;清末,武林高手王君珂联合捻军在梁山玉皇阁起义,配合太平天国运动与僧王军展开生死血战;建国前,梁山更是强人出没,素有“大杆子三十六,小杆子七十二”之说。
梁山武术是世人公认的与少林、武当、峨眉齐名的中华武术四大门派之一(见电影纪录片《中华武术》、《齐鲁文化大辞典》)。千百年来,历经数代拳师精心修炼,已形成拥有十大拳种门派、72梁山好汉拳械和36土著拳术套路的武术体系。
梁山武术崇尚忠义诚信、礼仪仁爱、行侠仗义、乐善好施,因而武者在习武时就能收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倡树美德的功效。
近年来,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梁山县委、县政府高度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梁山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依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保护计划,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组织协调。先后举办了“中华武术四大门派邀请赛”、“中国梅花拳国际演武大会暨保护发展论坛”、“梁山武术与世界拳王争霸赛”和“武行天下———梁山擂台赛”等大型武术赛事和学术活动,承担了第23届省运会和第九届省残运会开幕式大型武术团体操的展演及两会武术项目的比赛活动,编创的《梁山武术操》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通过各项保护措施和活动的开展,使梁山武术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
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这一主题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保护传承,二是开发利用,造福社会和人民。下一步,梁山的文化主管部门、广大武术和非遗保护工作者,要不辱使命、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开展梁山武术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举措,把梁山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把这张水泊梁山大地最靓丽的文化名片打造好,让梁山武术进一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暂无信息!